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媒体报道·中国网】李学勋:一双巧手托起患者“心”希望

信息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将一根粗约两毫米的导管,沿血管进入心脏,确定病灶位置后,放电消融。困扰患者多年的心动过速难题迎刃而解。

  这在外行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学勋的“常规工作”。

  深耕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多年,李学勋深信“无论多么复杂的心律失常,总有办法可以解决”。为此,他在领域内精耕细作,创造了多个“省内第一”“国内领先”,帮助数千颗“不安分的心”重新回到了“正常跑道”。“李主任有一双巧手”,也逐渐成了患者和同行的共识。

6.jpg

  生死“室”速,

  急诊消融术“逆天改命”

  “我们医院有一位患者,频繁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明显效果,即使多次心脏电复律仍然反复发作。李主任,您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这是室速电风暴。还有希望。把患者转过来吧。”

  2021年11月的一个周末,一个从外地医院打来的电话打乱了李学勋的计划,他顶着大雪来到医院,准备为正在经历另一种意义上的“暴风雪”的患者“逆天改命”。

  “室速电风暴是一种恶性的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心脏快速异常收缩,射血减少,血压骤降,严重时会休克、晕厥。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引发死亡。”李学勋介绍,鉴于该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实施急诊射频消融术几乎成为挽救患者的唯一希望。

  在当时,急诊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较少,尤其是急诊室速电风暴射频消融术。但患者情况危急,来不及多想,在介入医学科、病房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患者被快速转运到导管室后,李学勋就换好了手术服,将标测消融导管送入了患者的心脏内。不到5分钟,完成室速的标测;放电3秒,室速终止。随后,李学勋又给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并逐一消融了潜在的室速病灶。

  一周后,患者顺利出院;且至今为止,再未复发。而这,也是山东省首例急诊器质性室速消融手术。

  “如果说心脏是一台发动机,那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发现异常的线路,然后通过消融将线路彻底修复,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李学勋说道。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开展了十几例类似手术,以及数百例急诊射频消融术,在“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

7.jpg

  “黑科技”赋能,

  “掀开”射频消融“天花板”

  近年来,伴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多数室性心动过速可通过射频消融技术得以根治。然而,尽管射频消融技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依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究其原因,就在于室速患者发作时病情危急,病灶位置也往往比较刁钻,有时甚至位于心肌深处或者心外膜面。而导管经血管进入心脏后,接触到的是都是心脏的心内膜面。”李学勋介绍,如果临床医生不具备将导管送到心外膜面的能力,是不敢轻易挑战器质性室速的射频消融的。

  事实上,即便是掌握了干性心包穿刺技术,可以顺利把导管送到心外膜面,由于手术操作难度大,且易损伤膈神经、冠状动脉、膈肌血管、右心室,心外膜室速的射频消融这一射频消融的“天花板”技术,也让很多临床医生望而却步。

  好的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李学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苦心钻研,创造性提出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心外膜室速的射频消融术中。

  2023年5月份,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为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慕名前来就诊。“当时,患者反复室速频繁发作,而且持续时间长,经常需要电复律才能终止发作,苦不堪言。”李学勋介绍,综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后,李学勋为其开展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指引下的心外膜室速的射频消融,顺利帮病人把室速彻底解决。

  这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首次被报道实时应用于心外膜室速的射频消融术来避免冠脉损伤。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通过将冠脉等解剖结构的三维影像实时投射到透视影像上,在术中导管操作过程中可以实时清晰的显示穿刺针、导管与冠状动脉等解剖结构的关系,可显著降低心包穿刺的风险,避免消融误伤冠脉等,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李学勋说道。如今,他正积极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8.jpg

  探索生理性起搏术,

  从源头解决心动过缓难题

  心动过速能要人命,心率过缓同样能把一个鲜活的生命拉进“鬼门关”。

  前不久,一位74岁的老人因慢性心衰被家人搀扶着走进了李学勋的门诊室。“当时,老人胸闷、憋喘,完全走不动路,严重的时候躺在床上都胸闷、憋气。”李学勋介绍,心电图显示老人属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报告显示老人射血分数仅有17%。“这个数值相当危险,意味着老人随时都有可能猝死。”

  一般而言,这类患者的治疗方式通常为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植入术,花费约十几万元。但看着眼前体重仅有70多斤的老人,李学勋陷入了沉思。“CRTD体积较大,而老人相对瘦弱,术后更容易出现囊袋破溃等并发症。而且老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支撑不起CRTD的手术费用。”有鉴于此,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李学勋决定为老人实施生理性起搏术。

  “传统起搏器发出的指令直接作用到右室心肌上,通过心肌内的缓慢传导控制心脏收缩,这种收缩常常会存在左右室以及左室内的不同步,导致部分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李学勋介绍,相比较而言,生理性起搏器体积小、费用低,而且直接作用于传导束,可以达到正常心脏收缩同样的效果。

  “比如说,一个房间里有很多个灯泡,主要线路断了之后,大部分灯泡就不亮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主要线路修好。生理性起搏术就是将起搏器导线连接到这条主要线路上。这样一来,就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李学勋说道。术后第3天,老人的射血分数就从17%提高到了23%;术后一个月,则到了30%以上。“来复查时,老人已经不用搀扶了,而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事实上,早在2021年,李学勋就开始开展此类手术。“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省立医院是省内开展生理性起搏术最多的医院。”

9.jpg

  无论是急诊射频消融术的不断精进,还是生理性起搏术的持续推广,李学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最大努力,让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一人生病,尤其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生病,这个家庭就犹如陷入了一场灾难当中。不仅经济透支,甚至人财两空。如果医生能够帮助患者彻底摆脱病痛,那就有可能会力挽狂澜,既能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患者痛苦,还有可能能避免整个家庭陷入危机。”李学勋说,填写高考志愿书的时候,他就立志要为更多人彻底祛病除痛。如今,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他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传帮带”,帮助更多医生掌握高精尖技术,让更多患者受益。

  “但愿世间无病痛,宁可架上药生尘。”李学勋一直在路上。